close

古人有名、字、號
一直弄不太清楚意思
最近GOOGLE了一下
大約了解了一下意思

古代文人有名有字,
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取名,
成年行冠禮(20歲)時取字。
二者都是由父親或尊長所取,
在意義上還有一定的聯系,
即所謂「名字相應」,
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 。

古人除有名、字外,
又多取號以代替名字。
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,
又稱“別號”。
《周禮》解釋説,
號為“尊其名更為美稱焉”,
意思是説,
號是人在名、字之外的尊稱或美稱。
在用字上,
取號與取名、字不同,
大多不受字數多少的限制。

截取網路:拿我自己為例,我姓徐,名博聞,字俊葵,號紫閣。(只是舉例,現在社會不必拘泥如此)

「名」是長輩來叫的,
一切血緣長輩,
都可以之呼「博聞」。
自稱、卑稱時,
也可以用名字。
平輩之間,
如果關係非常親近,
在私下也可以直接稱名。
特別注意的是,
在尊長之前,
一切的自稱都要用「名」,
而不能用「字」或「號」。
《出師表》的第一句,
就是「臣亮言」,
所以如果給謙卑寫信,
只能用「晚輩博聞」
如何如何開頭,
別的都是失禮。

在與一般的同輩、晚輩的交往之中,
對方必須稱呼我的「字」,
如果直接叫「名」,
就是冒犯。
「直呼其名」、「指名道姓」
一直都不是什麼褒義詞,
就是從這裡來的。
比如同學之間,
都應該稱呼「俊葵」,
而不得直呼「博聞」,
這是一種對對方的尊重。
而上司、領導與我對話的時候,
雖然道義上講是可以直接呼「名」,
但一般也是以「字」相呼,
表示客氣與尊敬。
劉備稱呼諸葛亮,
也都是叫「軍師」,
如果直呼其名,
必然是有情緒在裡面,
也是一種不尊重。

至於「號」,
就多在文人雅士之間相互使用,
用來自稱也非常方便。
現在還有不少朋友,
習慣叫我「紫閣」,
而不叫「博聞」。
這種情況,
即便放在古代,
也是十分恰當的。
總而言之,
「字」是古代知識分子之間最常用的稱呼,
而「名」、「號」的使用範圍都比較狹窄。
這體現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尊重,
《柳南隨筆》有言
「古人敬其名,則未有不稱字者」,
此言得之。

文章來源:
http://web.thu.edu.tw/orca/www/chinese/102/writer1.htm

http://big5.taiwan.cn/…/C…/XSCW/201012/t20101201_1627383.htm

http://tw.aboluowang.com/2015/0216/515534.html

https://www.lnka.tw/html/topic/2436.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